首页 资讯 正文

渌口区朱亭镇“集中服务日”里的暖心事:干群“答题”结亲成“一屋”

体育正文 267 0

渌口区朱亭镇“集中服务日”里的暖心事:干群“答题”结亲成“一屋”

渌口区朱亭镇“集中服务日”里的暖心事:干群“答题”结亲成“一屋”

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尹姮 株洲报道(bàodào) 讲述人: 渌(lù)口区朱亭镇党委委员、组织委员 郭倩 周二,我们朱亭镇雷打不动的“集中联系(liánxì)服务群众日”。大清早(dàqīngzǎo),我赶到了九都湖村。 山风轻拂(qīngfú),满眼碧翠,红薯苗蔓在地里铺开了撒欢。 “湘妹坨,我(wǒ)又出题哒!” “嗲(diē)嗲,我就喜欢你出题!” 69岁的何湘伏嗲嗲和村支书(cūnzhīshū)何湘宜在坝桥上拉家常。 何嗲嗲出题就是把(bǎ)医保报销、农产品销售、农资调配等难办的事情交给(jiāogěi)我们。 何(hé)支书愿接题,是她的心里有本账,放不下。 这两年,她摸铺盖、蹲圈栏、爬山头,把村里的旮旯角落摸了个(gè)遍,20个村民小组、568户、1939人,乡亲们的家(jiā)底子都装在心里,她一(yī)心想把那些难账坏账都抹去。 她能解题,是因为有后援。遇上难题,我们镇村的干部和乡亲们坐到一起想办法、找出路(zhǎochūlù)。“有困难(kùnnán),找湘妹(zhǎoxiāngmèi)坨”---她只管做乡亲们的“了难里手”。 3月,何嗲嗲急呼呼地找到何支书,说(shuō)村口坝桥出了渗涌,有垮坝危险,这(zhè)可关系到灌区1000多亩田地啊!这座坝还是1958年公社干部和村民们肩挑(jiāntiāo)手滚用石块垒砌成的。 当天,我们就和水利、资规、建设、财政等部门同志(tóngzhì)来到了现场勘察测评,第二天施工。4月初,一座(yīzuò)钢筋混凝土坝桥横跨在渔沙溪上。村民们夸赞(kuāzàn),这是新时代的干群连心桥。 村民们夸湘妹坨最多的还是她的能干。她盯着红薯做文章,走出(zǒuchū)一条“村集体+电商(diànshāng)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好路子。通过统一加工(jiāgōng)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,带动近(jìn)200户村民加工红薯增收300多万元,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。 “嗲嗲,我啯(guō)杂题答得还可以不?” “肯定要得!我们是一屋的咧。走,进屋恰红薯(hóngshǔ)片克!” 【群言】如何成为“一屋人(rén)”? “我们是一屋的(de)咧!”这朴实的话语,透着老百姓满满的认可。 和老百姓成为一屋人,是(shì)党员干部孜孜追求的最高褒奖。如何成为一屋人?九(jiǔ)都湖村何支书的做法值得借鉴。 摸遍“屋角落”。村旮旯角落,摸得(dé)细、摸得准,把心拴在乡亲们的身上,将心比心,实打实地替他们着想,“把屁股端端坐在了老百姓(lǎobǎixìng)这(zhè)一面”。 听(tīng)进“屋里话”。和乡亲们(xiāngqīnmen)唠嗑、拉家常,认认真真听乡亲们说话,听进心里去,想办法帮乡亲们解忧去烦。 干好(hǎo)“屋场活”。乡村工作难做,麻纱难事一大堆。不但要霸得蛮、耐得(nàidé)烦,还要干得成事、解得了难,才算是称职的“乡村里手”。 富足“屋家业”。从田间到网络(wǎngluò)到市场,勇做(zuò)发展的开路人、领头羊,练出“点土成金”的好本事,把土特产变成乡亲们发家致富、兴旺(xīngwàng)家业、幸福感爆棚的“金元宝”。 说白了(shuōbáile),要掌握好群众工作这个“看家本领”。 把群众放心上,把群众当亲人,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,群众有(yǒu)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老百姓(lǎobǎixìng)自然会把我们当成一屋人。
渌口区朱亭镇“集中服务日”里的暖心事:干群“答题”结亲成“一屋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